《论语》有云:“君子以文会友,以友辅仁。”我和新华社记者李松多年的君子之交正是结缘于他的文字,它不断拓展了我的认知视野,提升了我的认知水平,也可算得是“以友辅仁”。自古以来桥宜速配,中国有道统却无文统,“文以载道”是文人志士的最高追求。李松的《整治形式主义》秉承着二十余年如一日的“载道”初心,以手中寸管勾勒出当前政治生态中形式主义病变的症状并给予方剂,令我更加深感“君子怀德”。
该书开篇就直陈形式主义的危害性 ——“形式主义害死人”, 树立起认知、分析和评判形式主义表现的“观测点”;尔后分章细述了当前形式主义的十五种样态,即“政务秀场指尖式”“调查研究走秀式”“贯彻落实虚化式”“服务群众推诿式”“项目建设形象式”“召开会议重复式”“公文机械拼凑式”“责任担当退缩式”“工作实效包装式”“履行职责签单式”“对待问题漠然式”“检验考核过滥式”“民主生活按摩式”“信访接待太极式”“学习培训空心式”。
其中,他对每种样态的形式主义都进行了类型化提炼、表象化勾勒、机理性分析和对策性思考,形成了一个逻辑完整、相对独立却又互相联系的结构单元。一方面,这十五章既是开篇提出的“形 式主义害死人”这一命题的具体展现,又是开篇中提出的形式主义治理思路的具体落实;另一方面,这十五章之间也存在一种相互关联——恶性循环的关联。例如,“调查研究走秀式”会导致领导干部心中无底、脑中无物,必然会导致“贯彻落实虚化式”和“服务群众推诿式”。总体来看, 这十五章既外在扩展, 又内向回应了全书的“开篇”,就像一个个相连的“小房间”闭环地拱卫着耸立于圆心的“瞭望塔”,形成了颇具隐喻的“全景敞视监狱”的经典图景。
展开剩余65%全景敞视监狱是英国哲学家边沁于1791年提出的一个理论概念。该设计巧妙地利用了圆形建筑和中心瞭望塔的布局。通过逆光效果,人们可以从瞭望塔的与光源恰好相反的角度,观察四周囚室里被囚禁者的小人影。这些囚室就像是许多小笼子、小舞台。在里面,每个囚徒、每个演员都茕茕孑立、各具特色桥宜速配,并一览无余。
显然,李松对于这一理论概念的建构和运用娴熟于心且得心应手。置身于这个中心瞭望塔中,李松看到:有的人“从群里来,到群里去”替代“从群众中来,到群众中去”,用“键对键”替代“面对面”的行为;有的人作秀式调研,有时一天要调研十多个点,到调研点与基层干部握握手、说两句话、拍几张照后便离开;有的人在批评别人时按照事先设计好的“台词”,避重就轻、隔靴搔痒,“是非面前不开口,遇到矛盾绕道走”;有的人习惯层层发文件、填表格,“以会议贯彻会议,以文件落实文件”,抓工作只重表面。这些人以为自己是优秀的“演员”,李松却知他们只是“囚徒”,被困于极端的官僚主义与扭曲的政绩观所共同编织的囚笼之中。
透过“实事求是”的棱镜,李松看到了这些“囚徒”的真正罪因:一是政绩观扭曲;二是本领恐慌;三是“官本位”思想;四是官僚主义;五是监督机制缺失。
当然桥宜速配,作为一个冷静的观察者,李松出于治理者视角的思考则极为审慎。他认为,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,作风问题具有反复性、顽固性,反对形式主义不可能一蹴而就、毕其功于一役。
历代以来,中国文官队伍投身公职之初,都有士人精神和天下情怀,都想做一个“大写的人”。其实,选择一种形式主义的作风,也就意味着选择一种卑微的“活着”甚至“混着”。因为, 一个人但凡躺平了,就会真的缺钙,再也站不起来;一个人但凡摆烂了,就会真的发臭,再也干净不了。李松看到了这一点,并把目光切向另一个视角——“后记:古人是这样整治形式主义的”。
由此,我看到古人是这样整治形式主义的——
庄子见鲁哀公,哀公曰:“鲁多儒士,少为先生方者。”庄子曰:“鲁少儒。”哀公曰:“举鲁国而儒服,何谓少乎? ”庄子曰:“周闻之:儒者冠圜者知天时,履句屦者知地形,缓佩玦者事至而断。君子有其道者,未必为其服也,为其服者,未必知其道也。公固以为不然,何不号于国中曰:无此道而服此服者,其罪死! ”于是哀公号之五日,而鲁国无人敢儒服者。独有一丈夫,儒服而立乎公门。公召而问以国事,千转万变而不穷。庄子曰:“以鲁国而儒者一人耳,可为有多乎?”
时移势迁,此方可否?
[中共中央党校(国家行政学院)教授、博士生导师 韩春晖]
请输入图片描述
原文转自:新华出版社桥宜速配
发布于:北京市配查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